编辑
2024-04-01
关于学习
00
请注意,本文编写于 555 天前,最后修改于 161 天前,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。

目录

原委
大类招生
大一如高三
大类招生的彻底失败
分流后
报告主义
正态分布
失败的培养计划
结语

作为2021年大类招生的最大受害者之一,我要控诉2021年中山大学这逆天的大类招生制度,并揭露智能工程学院的种种不堪。

以下内容皆为本人在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就读期间,或亲眼所见,或亲身所历,或亲耳所闻。所闻或有不实之处,但所见所历无一虚言。

原委

大类招生

2021年,各大高校掀起大类招生之风,其本意是将多个相似专业并入一个大类,通过一年的大类培养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,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。

然而,在罗俊校长治理下的中山大学,在2021年做出丧尽天良的大类招生政策,为了照顾冷门专业,竟将天坑专业与热门专业放进同一个大类,创造出900人的超级巨无霸大类。例如:经管大类内,除了岭南学院、管理学院等热门经济金融管理等专业学院,竟放入了旅游学院、计算机类(珠海)除了人工智能学院、软件工程学院、微电子学院,竟放入了土木工程学院,实现了计算机与土木的统一!

而我们今天的主角,计算机类(深圳),其中包含整整8个学院,分别是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(电通)、智能工程学院(智工)、集成电路学院(集电)、航空航天学院(航院)、先进制造学院、先进能源学院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(网安),材料学院。

大一如高三

从就业质量与师资力量的角度综合分析,这8个学院中,最受欢迎的有电子与通信学院、智能工程学院、网络空间安全学院,称为“上三院”。排中等的有航空航天学院、集成电路学院。排下等的有先进制作学院(全新学院,在2021年甚至还未设立)、先进能源学院(同先进制作学院)、材料学院(生化环材著名天坑),称为“下三院”。

大类内的分流将按照大一的绩点与高考分数决定,其中高考分数的影响较小,需要高考分数在大类内排前15%,且大一绩点排前50%,或大一绩点排前15%,才能自由选择分流的学院。其他学生将依据大一绩点排名,通过志愿填报的方式选择学院。

显然,这种分流方式简直就是又一次的高考,而900个对手则全都是同一个水平的985学生。

上三院与下三院的差距之大,令学生们毛骨悚然。虽然有一批学生在高考完之后就松懈了,或者跟不上进度了,或者并不在意专业,在大一时选择了摆烂。其他的学生为了争取自己喜欢的专业,或为了更有前景的未来,都不甘落后于人,疯狂内卷。大一新生的生活,竟有了高考生般的紧迫与焦虑。

大类招生的彻底失败

2021年中山大学大类招生的政策失败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。

  • 影响学校口碑 √

中山大学的大类招生政策在2021年极大败坏了中大的口碑,造成当年许多的优秀生源流失。同时,某个大类因实在太坑,志愿最低排位大跌,创下中大多年以来最低排位记录。

  • 激励学生学习 √ -> ×

大类招生试图通过竞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意志,降低大一的挂科率。这一点上取得了显著效果,在第一个学期,大一学生的挂科率保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,整体成绩比往届高出一大截。

但是,在大一后期,有越来越多人见识到了大类的残酷,看见了对手的可怕,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进入想去的学院后,意志彻底消沉。于是,在大一第二学期,各个课程的教室里,可以看见只有前排学生在听课,中间学生做其他事情,后排学生组队打游戏的情况。

  • 挽救冷门专业 ×

将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放在一起,想要拯救冷门专业地位的行为,反而害了这些冷门的学院。在往届,每个学院都会有奋发向上的人与躺平摆烂的人,但是大类招生的专业分流规则,直接导致了卷王与摆子的分别集中。奋进者全部集中到上三院,而更需要人才的下三院则变成了摆子的聚集地,其振兴计划彻底泡汤。

  • 培养综合人才 ×

大类招生试图让学生们在大一体验不同专业的课程,从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。然而,糅杂了完全不同领域专业的大类,让学生们根本无法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专业,而以高考成绩和大一绩点决定分流的规则,更是让很多学生即使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,也无法进入自己想去的学院。出现了”越学不好化学越会被分流去学化学“的荒谬现象。

不够深入的培养,更是让学生们无法获得足够的专业知识,在分流完成后,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适应新的专业。例如,大一将过多时间花费在化学实验、物理、电工电子技术等领域的学生,在分流到主修计算机科学的智工或网安时,发现自己的计算机基础如此薄弱,跟不上课程进度,而大一认真学习的那些化学知识却完全无用武之地。

分流后

分到下三院的学生开启了他们的躺平生活,然而,上三院的学生的噩梦才刚刚开始。

进入上三院的,皆为对自身要求较高,自觉性强的学生(绩优主义)。然而,学院的资源分配,却与他们的努力程度完全不匹配。即使学生们做的比往届更好,但学院的资源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。上三院的学生们只能更加努力,才能获得与下三院学生相同的资源。在这种背景下,产生了大量无效内卷。

其中,最典型的就是智能工程学院。因为学院不仅没有缓解学生内卷的状况,其各种政策更是加剧了内卷,给学生带来极大压力。

报告主义

在智能工程学院,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报告,无论是课程作业,还是实验报告,甚至是课程设计,都需要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完成。不仅要求使用Latex完成,还要求美观,要符合IEEE论文格式。

很多课程的报告才是最终的评分标准,而实验成果与代码质量反而不重要。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用自己做实验,直接使用别人的代码,或者网上购买代码,甚至伪造数据,只要能把报告写得好看,就能获得高分。认真做实验、写代码的学生反而会因为数据不好看、报告不够美观而得不到高分。

在这种氛围下,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彻底消磨,不再愿意去深入研究问题,而是选择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任务,然后将时间投入到报告的撰写上。

正态分布

在智能工程学院,教务规定:学生的成绩分布需要呈现正态分布,即大部分学生成绩处于中等水平,只有少数学生成绩处于较高水平或较低水平。

但是正如上文所说,智工的学生们绝大多数都是绩优主义者,他们追求卓越,追求高分。因此,在大一分流前,他们的成绩普遍高于其他学院,甚至出现大部分学生成绩处于较高水平的情况。

而在分流后,教务为了保证总体成绩的正态分布,竟然强行压低大部分学生的成绩,导致很多学生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做出可观的成果,其成绩却处于较低水平。例如,考试时,做对题目的学生拿不到满分,不仅要做对题目,还要把题目做得很完美,才能获得高分。

在智能工程学院,要付出巨大的努力,才能获得与下三院学生相同的绩点。例如,同样是拿80分,下三院的学生只需要保证按时上课,考试能及格即可,他们的老师会想办法抬高他们的成绩。而智工的学生不仅需要按时上课,同时要保持课堂上的活跃程度,还要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,将报告卷得更美观、字数更多,考试时还要把题目做得很完美,不断刷题练习。付出如此之多,最终也只能获得80分出头的成绩。这种做法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还导致了学生之间的不公平感。对于被压低绩点的学生,更是一场灾难。很多学生因为绩点较低,失去保研资格,甚至因为绩点低而影响留学申请,即使去企业就业,也无可避免被HR歧视,甚至影响定级定薪。

失败的培养计划

2021级大类招生的计算机类需要完成175个学分才能毕业,比往年的任何一届都要多,也比往后的任何一届都要多。在这种课程压力下,考虑到学院对学生的绩点打压,很多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高绩点排名,故意只选难度较低的课程,并减少选课数量,以求更高的平均绩点。然而,更高的绩点背后,代表着更大的代价。只针对课程难易程度的选课,让他们的知识体系不完整,无法系统地往一个方向深入学习。而减少选课数量后,有些人对于毕业学分的估计过于乐观,导致在许多课程未按照培养计划开课时,他们居然无法完成毕业学分要求。在智工,大四时发现自己可能无法获取足够学分的学生不在少数。即使他们拿到了保研的资格、名校或者大厂的offer,也不得不为了毕业的事情四处奔走。

结语

往事已矣,来者可追。再多的控诉,也改变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。2021年已是过去式,当年的学生,也已经毕业。除了当事的这寥寥百余人,又有谁会记得这场灾难呢?每一个失败的政策,都伴随着无数的牺牲者。对于学校来说,不过是一年的实验,而对于学生来说,却是四年甚至更久的噩梦。

本文作者:翎雨

本文链接:
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