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注意,本文编写于 485 天前,最后修改于 485 天前,其中某些信息可能已经过时。
IPS参考论文资料整理
基础原理
- 测距技术: 这是室内定位的核心,通过测量设备与已知位置的信标之间的距离或角度来确定位置。
- 到达角 (AOA): 测量信号到达接收器的角度来确定位置。
- 到达时间 (TOA): 测量信号到达接收器的时间来确定距离,从而确定位置。
- 到达时间差 (TDOA): 测量信号到达多个接收器的时间差来确定位置。
- 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器 (RSSI): 利用信号强度随距离衰减的原理来估计距离。
- 基于方向:到达角 (AoA) 和到达角差 (ADoA)
- 基于距离:到达相位 (PoA)、到达相位差 (PDoA)、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(RSRP)、接收信号强度指示 (RSSI)、信道状态信息 (CSI)、到达时间 (ToA)、到达时间差 (TDoA)、往返时间 (RTT)
- 三角测量: 利用已知的距离或角度信息,通过三角形的几何关系计算目标位置。
- 三边定位 (Trilateration): 基于三个已知位置的基站,测量目标与每个基站之间的距离,通过解三角形计算目标位置。
- 三角定位 (Triangulation): 基于三个已知位置的基站,测量目标与每个基站之间的角度,通过解三角形计算目标位置。
- 指纹法: 建立位置与信号特征(如 RSSI)之间的映射关系,通过匹配当前信号特征确定位置。
- 步行者航位推算 (PDR): 基于用户的移动轨迹和步态信息进行定位,适用于短期定位和轨迹追踪。
- 地图匹配 (MM): 将传感器数据与预先构建的地图进行匹配,从而确定位置。将用户的移动轨迹与地图数据进行匹配,提高定位精度。
- 场景分析: 根据环境特征(如建筑物布局、信号强度分布)和用户行为进行位置估计。
- 邻近检测: 检测设备是否接近某个信标,从而确定位置。
室内定位技术
- 基于磁性的技术: 如地磁场和人工磁场,利用磁场强度进行定位。精度较高,但易受环境干扰。
-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技术: 如加速度计和陀螺仪,利用速度和角速度进行定位。成本较低,但精度受累积误差影响。
- 基于声音的技术: 如可听声音、超声波和声学声音,利用声音传播时间或强度等传播特性进行定位。精度较高,但易受环境影响。
- 基于光的技术: 如红外线和可见光通信,利用光信号进行定位。成本较低,但易受遮挡影响。
- 基于射频的技术: 利用无线电波进行定位,包括:
- Wi-Fi: 利用无线网络进行定位,成本较低,但精度受多径效应影响较大。
- 蓝牙低功耗 (BLE): 短距离无线通信,功耗低,但精度受多径效应影响较大。
- 射频识别 (RFID): 利用射频信号进行识别和定位,成本较低,但精度较低。
- 超宽带 (UWB): 高精度定位,但成本较高。
- 基于视觉的技术: 如固定摄像头系统和移动摄像头系统,利用图像信息进行定位。精度较高,但成本较高。
- 混合技术: 结合多种技术进行定位,以提高精度和鲁棒性。
本文作者:翎雨
本文链接:
版权声明: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,均采用 BY-NC-SA
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出处!